联系我们  |收藏网站欢迎深圳市白荷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官网,我们竭诚为您服务!
微信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

4000-1314-02 0755-86626632

logo

深圳市白荷心理咨询有限公司
您可靠的心理“解救”管家

联系我们

深圳市白荷心理咨询有限公司

咨询热线:4000-1314-02

座机:0755-86626632

邮箱:
xinheguanai@126.com

地址: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北世纪假日广场A座瑞思中心23层
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心理文章 » 心理知识百科 » 婚姻技巧 »

东莞婴儿坠亡惨案:这个世界,正在惩罚不走心的父母

时间:2019-11-04   浏览量:1217    作者:原创

几天前,东莞某商场里,一位母亲单手抱着三个多月的孩子乘自动扶梯。因为没有站稳,抱在外侧的孩子从三楼扶梯坠落。

吓得妈妈急匆匆往楼下赶,此时才终于知道牵紧扶梯上大儿子的手,可万分痛心的是,赶到楼下时,坠落的孩子已经当场身亡!母亲只能抱着大儿子在一旁嚎啕痛哭,一边撕心裂肺地喊着:我为什么没抱住他!

然而再懊恼,再后悔,再遗憾,都已经来不及!仅仅三个月大还没能看看世界的孩子就这样没了。

监控视频触目惊心,网上也是议论纷纷。大家愤怒,心痛,扼腕!可能怎么办呢?

我不想谴责这位母亲什么,可是同情之外,还是觉得遗憾:

明明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过多次,明明再多一点小心就可以避免的悲剧,为什么总有人心存侥幸。

没人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。

有时父母的一时疏忽,可能需要孩子的命来买单。

无独有偶,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则日本新闻,说的是一个爸爸带孩子,因为粗心大意,沉迷手机游戏,导致孩子在浴缸溺亡。

当天,这个爸爸准备给孩子洗澡。为了自己能玩会游戏,他给浴缸里的孩子套上了游泳圈,自己躲到一旁开始打游戏。一个小时以后,女儿溺亡。

11个月大的婴儿,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这个世界,就因为大人的愚蠢和没有责任心,淹死在了浴缸。

孩子妈妈回来该怎么面对这失序的一切呢?她日日夜夜捧在手心的孩子,就因为丈夫的疏忽和贪玩淹死了。多悲惨,多痛苦啊!

这个世界,正在惩罚所有沉迷手机,对孩子不上心的父母。

 

孩子缺乏辨识力可以理解,父母不该毫无风险意识。

下面这些曾经不止一次真实发生的社会新闻,原本是可以避免的.......

一个妈妈带着两个孩子去泡温泉。

孩子在水里扑腾,她站在一旁专心致志的玩手机。

结果4岁的孩子走进了深水池,努力挣扎了几秒却没办法回来,几分钟后不幸溺亡。

你在看手机,谁在替你看孩子?

 

另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去婴幼儿游泳馆,中途店员有事要暂时离开。

这位妈妈把孩子放进救生圈后转身,就再也没有看过孩子,也没有发现孩子从救生圈里翻出来掉入水中。

泳池里的另一个孩子试图拖拽提醒,玩手机的妈妈都毫无反应。等到孩子被发现时,早已窒息身亡许久。

 

孩子发生意外,最痛苦的是家长,无需旁人太多指责。可是在明知可能有危险发生的地方,依然不肯提高警惕,难免令人有些愤怒。

如龙应台所言:“为人父母,也是有有效期的。

孩子是老天爷给我们的礼物,你不珍惜的时候,老天爷就把这份甜蜜的礼物收回了。”

孩子安全问题上,真容不得你疏忽。

如果,家长能再小心,再谨慎一些……

这一个个心惊胆战的画面,其实,都是可以避免的。

有网友说在这些令人心痛的事故中:其实最不该原谅的,是父母。

因为孩子太小太脆弱了,他们需要的不是父母一边看手机,一边粗心大意的照顾,而是全心全意的保护。

不要以为孩子只是暂时离开视线,「就一会儿,没事」。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意外会给孩子怎样的暴击!不要抱着一时侥幸的心理,运气永远不能帮孩子平安度过每一个生死瞬间。

中国青年报社在2017年做了一个社会调查,访问了接近2000多人:

其中95%都受访者都认为身边存在“马大哈”父母;

60%~65%的人发现年轻父母在照顾孩子的时候自顾自玩手机,不关注孩子,认为年轻父母对对风险评估不够。

初为父母,有的人没有适应自己的角色和责任。常常高估了自己的“控制能力”,低估了风险发生的“概率”。父母的安全意识,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人身安全。

伊坂幸太郎说过,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,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。

“父母”这个称呼,真的不是说说而已。它意味着一份担当,也意味着很多责任。

网上流传一句让很多人感同身受的话——“爸爸妈妈也是第一次当父母,有什么做得不尽人意的地方,还请多多担待”。

“父母”是世上最难扮演的角色,但这不是用来搪塞的借口。

正因为是第一次,没有驾轻就熟的经验和遇事不慌的淡定,才更要有一丝不苟的态度,一步一个脚印地陪伴孩子成长。

无知给孩子带来的伤害,也许要用命偿。仅凭自身有限的人生经验,把自己的安心高筑在孩子的不安之上,把自己的无知施加在孩子身上,绝不可取。

俗话说,不怕一万,就怕万一,“零概率事件”一直在发生。

意外面前,孩子比你想象的更脆弱。

多注意那么一点点,很有可能就是孩子的“救命良方”。